IMU 精度问题

  1. 动态情况下,所有纯惯导在地下几乎做不到 1cm 定位精度,谈不上保精度导航时长;
  2. 1cm 左右的检测任务,大概率需要以相机或激光反射仪等高精度测量为输入,结合深度学习算法来做,如果是移动机器人或小车,可能还需要 SLAM 技术

具体分析如下:

  1. 纯惯导:如果是军用,纯惯导(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, INS)精度一般是米或海里这种级别,短时工作的可以到分米级别,很少用厘米来衡量;如果是民用,纯惯导几乎没办法做到1厘米这个精度;
  2. 融合定位:惯性传感器(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,IMU)与其他传感器(camera、lidar、RTK 等)融合能做到厘米级别,510cm 还是可以的,但要 1cm 绝对精度,即使融合定位也很难做到,毕竟 RTK 作为最普遍的绝对定位神器,典型精度也是 510cm,况且地下收不到卫星信号;
  3. 如果是一些巡检类的应用,能做到 1cm 精度的应该是以 camera、激光/红外反射镜等传感器为主的方案,很难以 IMU 为主设计方案,举一个使用 camera 做检测的例子:通过单目或多目的 camera 拍摄被检测目标,然后通过摄影几何算法计算感兴趣区域(可以结合深度学习检测感兴趣区域)的目标精度是否在 1cm 以内,当然,camera 可能是放在移动设备上的,可以融合 IMU,提高自身定位精度和鲁棒性,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率。

高精度(gyros bias < 0.1deg/hour)

  1. 使用激光陀螺/静电陀螺/光纤陀螺/液浮陀螺,前些年也有一些冷原子陀螺研究,价钱在数万到数百万不等;
  2. 高精度惯导主要是军用,从保精度导航时长来看大概是:潜艇>舰艇>飞机>导弹,潜艇水下工作时间最长,精度要求最高,保精度工作时长一般以周/月为单位,飞机/导弹更多追求高动态性能(例如:高过载、高旋转),保精度工作时长一般以小时计;
  3. 一般以舰艇的精度作为典型值,陀螺仪精度约 0.01deg/hour,误差发散约为 1 海里 /1 小时(1nmile/1hour,大约 1 小时发散 1852 米),加上旋转调制,精度会显著提升,典型值可能是 1nmile/24h;
  4. 曾经有资料中提到美军的双轴旋转式惯导精度大概是 3 天 1 海里或者 7 天 1 海里,陀螺仪的精度一般在 0.005deg/hour 这样量级,即使不是最高精度的 INS,也已经是非常头部的了;

中精度(gyros bias ~ 0.1deg/s)

  1. 使用精度较高的 MEMS 惯性传感器,大概 ¥1K 左右或更贵,也有一些光学的中精度惯性器件;
  2. 中精度惯导主要是民用,保精度导航时长以分钟计,一般用在测绘车、自动/智能驾驶、无人机、AR/VR、特种操控设备等领域;
  3. 这些惯导主要用于姿态测量、提高融合定位的鲁棒性,较少单独使用;
  4. 常用IMU型号如:BMI088、BMI055、ADI 16470等;

低精度 (gyros bias > 1deg/s)

  1. 使用普通的 MEME 惯性传感器,一般低于 ¥1000,量大的话可能几块钱一枚;
  2. 低精度惯导的应用场景就非常普遍了,从 iphone 4s 将 IMU 带给普罗大众开始,几乎所有智能手机都将 IMU 作为标配,摇一摇/防抖/健康统计(步行跑步的检测)/屏幕旋转等等应用遍地开花,除了智能手机、智能手环,还有很多日常使用的设备上都有 IMU;
  3. 低精度惯导主要用于姿态测量、融合定位、状态检测,一般不会谈到保精度导航时长,几秒钟就发散到 m 级误差了;
  4. 常用IMU型号如:BMI160

IMU 精度问题
https://wonderhoi.com/2025/01/07/IMU-精度问题/
作者
wonderhoi
发布于
2025年1月7日
许可协议